教学目标
认知目标:
了解乱吃东西的危害。
学会辨别有哪些东西可以吃,有哪些东西不可以吃。
情感目标:
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,树立健康意识。
增强自我保护意识,懂得拒绝有害食物。
行为目标:
不乱吃地上的东西、不喝陌生人的饮料、不接受陌生人的零食。
在大人允许的情况下,才可以吃东西。
教学准备
PPT课件
食物图片
卫生纸
果盘
教学过程
一、导入活动(5分钟)
1.谈话导入
老师:“小朋友们,你们喜欢吃东西吗?”
幼儿:“喜欢!”
老师:“那你们知道什么东西可以吃,什么东西不可以吃吗?”
幼儿:“不知道。”
2.猜谜导入
老师:“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:什么东西可以吃,也可以擦屁股?”
幼儿:“卫生纸!”
老师:“没错,卫生纸虽然是纸,但是不可以吃哦。”
二、认识可以吃的和不可以吃的东西(15分钟)
1.观察图片
老师:“小朋友们,看大屏幕上有什么东西?”
(出示水果、蔬菜、零食的图片)
幼儿:“苹果、香蕉、蛋糕、糖果……”
2.分类讨论
老师:“这些东西里面,哪些是可以吃的,哪些是不可以吃的?”
幼儿:“水果和蔬菜是可以吃的,蛋糕和糖果是不可以吃的。”
3.总结讲解
老师:“对的。水果、蔬菜、粮食等天然食物是可以吃的。而零食、糖果、饮料等加工食品,是不可以乱吃的。因为这些食品含有大量的糖分和脂肪,吃多了会对身体造成伤害。”
三、辨别陌生人的食物(10分钟)
1.情景模拟
老师:“小朋友们,如果有一天你们在外面玩,一个陌生人给你们糖果,你们会吃吗?”
幼儿:“不会!”
老师:“为什么呢?”
幼儿:“因为陌生人不认识,不能随便吃他们的东西。”
2.实践演练
老师请两个幼儿扮演陌生人,向其他幼儿发放糖果。
幼儿拒绝接受糖果。
3.总结讲解
老师:“小朋友们做得很好。陌生人的东西不能乱吃,因为我们不知道里面有没有毒。如果吃了陌生人的东西,可能会生病。”
四、养成良好饮食习惯(10分钟)
1.讨论交流
老师:“小朋友们,除了不乱吃东西外,我们还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。你们知道哪些是良好的饮食习惯吗?”
幼儿:“吃饭要洗手,饭前饭后要刷牙,少吃零食,多吃水果蔬菜……”
2.教师总结
老师:“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好。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,可以帮助我们健康成长。”
3.健康操
教师带领幼儿做《健康操》,巩固健康知识。
五、活动延伸(5分钟)
1.手工活动
幼儿用纸盘和彩纸制作水果盘。
2.绘本阅读
教师为幼儿阅读绘本《不要乱吃东西》。
教学反思
本节课以“不要乱吃东西”为主题,通过图片展示、分类讨论、情景模拟、实践演练等教学环节,让幼儿了解乱吃东西的危害,学会辨别可以吃的和不可以吃的东西,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。
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,通过互动游戏、讨论交流等方式,帮助幼儿理解知识点。同时,教师注重实践演练,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。
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,幼儿的基本目标均得以实现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教师将继续加强健康教育,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,促进幼儿健康成长。